CSC Book Club Online Event 2

Monday, May 31, 2021 - 11:00

      2019年,为庆祝中爱建交四十周年,爱尔兰新岛出版社(New Island Books)出版了由杰鲁莎·麦克考迈克(Jerusha McCormack)主编的《爱尔兰人与中国:相遇与交流》(The Irish and China: Encounters and Exchanges)一书。此书为2009年出版的《爱尔兰人与中国》一书(Jerusha McCormack,杰鲁莎·麦克考迈克主编;北京外国语大学爱尔兰研究中心翻译;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续篇,由中爱学者合作编写,从历史、文化、经贸、族群等方面展现了爱尔兰与中国百年来的交往。最近,《爱尔兰人与中国:相遇与交流》的中文版已在梅努斯大学官网、北京外国语大学爱尔兰研究中心/中国爱尔兰研究学术网络门户网站上线,供读者免费阅读。

      线上阅读网址:
      https://www.maynoothuniversity.ie/chinese/news/irish-and-china

      为庆祝此书的出版及其中文版的发布,爱尔兰CSC公派生读书会同梅努斯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合作举办了两次线上主题活动。

      第一次线上读书交流活动已于3月17日成功举办,活动取得良好反响。

      第二次线上主题活动于6月5日举行。来自全爱各地的同学与老师再次相聚云端,共同讨论《爱尔兰人与中国》一书,并分享自己对中爱关系的感悟。中爱两国虽在地理上相距遥远,但几个世纪以来,两国人民从未停止思想上的共情,两国间的人员交往也持续不断。

      首先,来自都柏林圣三一大学戏剧系的博士生陈超美介绍了《革命在上演——郭沫若与特伦斯·麦克斯威尼》一文,分析了二十世纪初中爱两国的革命运动与文学之间的紧密关系。

      郭沫若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旗手。1921年,他根据爱尔兰独立运动领袖麦克斯威尼(Terence MacSwiney)的事迹发表了组诗《胜利的死》。郭沫若用一系列戏剧化的语言描述了麦克斯威尼在狱中绝食而死的场景,歌颂了他带领爱尔兰人民反抗英国统治,追求民族独立的事业。麦克斯威尼在诗中不仅是爱尔兰的革命领袖,也被比喻成伯夷、叔齐一样的仁人志士,是反抗强权压迫的象征。除了具体意象,郭沫若还使用了包含雄辩语气词的新诗体裁,更加直接地表达了自己对于麦克斯威尼英雄精神的赞美。全诗开头引述了新闻电报,一方面体现了大众媒体在传播方面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展现了郭沫若有意向世界发出中国革命之声的努力。

      在爱尔兰,麦克斯威尼被塑造为革命与反抗的象征,他的死亡被比作耶稣受难。这一类比向全世界,尤其是基督教徒,勾勒出了麦克斯威尼为信仰而殉难的英雄形象。配合纪念麦克斯威尼的活动,叶芝等爱尔兰作家积极创作和排演了多部包含革命与反抗内容的戏剧,在向观众宣扬爱尔兰独立精神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普通爱尔兰民众参与政治运动的热情。总之,通过各种文学形式与传媒手段,麦克斯威尼的形象被高度符号化与戏剧化,不仅在爱尔兰本国引发了革命的新浪潮,也激发了像周恩来、邓小平等新一代中国有志青年政治动力,点燃了他们为中国革命奋斗的热情。

      随后,陈超美结合自己的研究指出,面对百年来西方话语体系对中国文学创作的影响,中国传统戏曲可以为发展本土文化提供丰富的养料。同学和老师们还就当代文学的现实功用展开了深入讨论,并相互推荐了心中优秀的中爱戏剧作品和剧作家。

      接着,作为《中国移民在爱尔兰》一文的作者之一,爱尔兰梅努斯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的吕州翔博士为大家概述了在爱华人群体的情况。他首先回顾了华人移民爱尔兰的历史。第一批移民爱尔兰的中国人主要来自香港。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由于英国中餐馆市场趋于饱和,不少居住在英国的香港移民陆续来到爱尔兰发展、定居。他们大多依然从事餐饮业,在爱尔兰各地的中餐馆和外卖店里谋生。此后的几十年,爱尔兰的华人数量缓慢增长。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爱尔兰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了第二波华人移民潮。为解决高速发展带来的社会各领域劳动力短缺的问题,爱尔兰政府开始在非欧盟国家大量发放工作签证。大批中国大陆和其他地区的华人通过这一途径来到爱尔兰寻找工作机会。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繁荣,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到爱尔兰留学,接受学历教育。虽然华人群体的规模在半个多世纪里飞速壮大,但总数依然只占爱尔兰总人口的0.4%左右。

      吕博士梳理了在爱华人群体的构成。除了以学历、职业、收入、合法居留身份等标准划分为不同群体,华人移民也倾向于按照籍贯、习俗、价值观和宗教信仰等标准进行自我分类。许多中国移民倾向于与老乡或其他中国同事建立朋友关系,尽管这种人际关系网也会因为各种现实因素得异常松散与脆弱。留学生则带着观察者的视角来到爱尔兰。移民们的社会经济背景与成长经历不仅影响到他们的自我认同,也关系到他们在爱尔兰的生活体验以及对本地文化的态度。比起普通体力劳动者和居留时间较短的留学生,拥有专业技能和较高薪酬的中国移民往往更容易融入爱尔兰社会。他们不仅拥有语言和收入的优势,也更容易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爱尔兰本地文化。但是,受到族裔体貌特征、文化背景和情感等各方面的原因,他们中的许多人仍然感到与爱尔兰主流社会阶层和价值观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最后,吕博士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指出,从宗教信仰到日常交往,中爱两国的文化差异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在同爱尔兰民众交流时,要留意这些细微差异,避免误解。此外,吕博士还回答了同学们关于“华人移民数据的收集”和“爱尔兰华人群体与世界其他主流国家华人社区的异同”等方面的问题。